年底英法联军攻占广州,天主教广州第一任主教法国人明稽章向清政府要求恢复广州圣山。一个法国教徒将自置的亩山丘地送给教会作为圣山用地,圣山范围得以扩大一半,大致在现白云宾馆以北,铁路以南。
1876年明稽章在圣山中部最高处竖立一个高十米的巨石十字架。中间原有一个近三米的铜铸天神像,一手向天,一手向地,1884年中法战争后被毁。
在圣山脚下,为了方便在堂内追思亡者,修建了一个教堂,名为圣山天主堂。这是1909年广州第三任主教梅致远在圣山堂前,身边是一群麻风病患者。
每年的11月2日天主教的追思已亡节,圣山堂会举行隆重的悼念先人活动,这是1929年的记载。
1920年代,博罗县有一些教友来到广州,生活困难。教会这里修建了三十多间平房,免租金给他们居住。另开垦菜田稻田等,给教友耕作维持生计。逐渐这里形成了入教村。后来人口面积逐步扩大,形成天圣村,解放后改为天胜村。
圣山的正门是一个圆形拱门,两边有石凿的一副对联,左联:“莫愁归土无生日”,右联:“更有升天复活时”,反映了天主教教徒对生死的态度。
1954年,广州第21中学(现省实越秀学校)建成,范围基本上在圣山上。圣山逐步被占用。
1966年开始,圣山的宗教活动被停止,圣山被破坏,大部分土地被一些单位占用,修建办公楼宿舍工厂等。
圣山的墓地,部分被家人亲友迁走。但在那个年代,不少墓地找不到人来迁移,即使找到人,他们可能也不来迁移,所以这些墓地现在还深埋在淘金。在80年初,现三荣大厦侨福苑等地还有墓地。
天胜村也逐步被征用。80年代中期,最后一批天胜村土地被征用建宿舍,村民被安置在动物园旁的云鹤街,天胜村只剩下地名。
1990年广州落实政策,占用圣山的单位共赔偿116万元给教会,市规划局在鱼沙坦划拨土地,建设天主教骨灰楼和圣堂提供给教会。
密密麻麻的建筑,加上多年土地的拉直填平,淘金现在从外表上看,基本看不出以前是山岗。但是如果漫步淘金的街道,你会发现很多的上坡路和阶梯,说明这里以前是山岗。
沿着当年的山坡,来到当年圣山教堂的大致位置。圣山堂早已踪迹全无,有的只是各种写字楼宿舍。